【读书心得】英语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七)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7-06  访问量:382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英语教研组(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张妹(1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627日-19686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6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阅读心得】

读一本好书就像品尝一杯香茶,清香甜美;读一好书就像品尝一杯咖啡,回味无穷; 读一本好书就像夏日里的一支棒冰,清凉爽口。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

很多人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都很了解,她小时候因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她耳聋眼瞎,但她以一颗坚强、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和超常人的毅力,面对困境不向命运低头,挑战生命的极限,最终在逆境中崛起,在黑暗中找回了人生的光明,并且以她慈爱的心,帮助了世界各地的残疾人士… …能做到这些,不正好说明了海伦.凯勒是一个奇迹吗?海伦.凯勒曾有一个愿望,就是能重见光明.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会第一天,去看自己善良的老师与朋友,看他们的活动,感受他们的温暧与友谊;第二天,去博物馆里欣赏那别具一格的艺术品,欣赏它们独特的物质美、聆听它们讲诉人类进步的奇观与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第三天,去人们为生活拼博常去的地方城市,去领略高楼大厦的壮丽景色与寻找欢乐。

我的的确确被海伦凯勒的精神所感动了,我是流着泪读完了这本书的,在书中我一再地感受到来自海伦坚强的力量的感召,但最令我深深敬佩的还是他的老师沙利文。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同行,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更加注意沙利文,希望从中学到更多。作为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教师,从才开始的雄心勃勃,励志改变,到现在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一直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为自己的庸庸碌碌找借口。沙利文老师能把那么有耐心地教授一个残疾人,而我面对的是一群可爱健康的孩子,那么我就要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把他们教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沙利文老师为榜样,教好我的每一个学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张妹(2

【作者简介】


尹建莉,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尹建莉父母学堂首席导师。

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阅读心得】

 仅有爱还不够。爱的质量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细节处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还孩子,才能有质量地爱孩子。”——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与朋友一起吃饭,听朋友介绍这本书,回去之后决定好好认真拜读,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教育者也作为老师,我对书中的一些做法还是比较认同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原则和理论,不难懂,要做到却实属不易,而一切的根本在于家长的做法。一是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受自身素养和认知局限,是不是精神一代,能不能给孩子妥善的指引,帮他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只能靠自身修为了。如果读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教养不好孩子,那就只能认命了。我想这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这种道理也是同样适用的。作为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给予他们尊重比向他们单纯的要分数要重要的多。分数只是一个阶段的表现,不能过度地强化分数,学生的心里健康更加重要。在平时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像老师敞开心扉,我相信事情就更好解决了。

这本书很吸引人,作者的文笔和逻辑很好,既有形而上的理论,又有生动的例子,还提供了许多可实操的范例,由道到术。但是好看并不等于好读,书中有很多严谨的理论,而不是空泛的老生常谈,需要随时停下来思考,超出了我的舒适区。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像我们展示她的智慧和教育的精髓。虽然教育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但是在书中我们却体会到了轻松幽默,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我相信在教学中包括在教育自己家孩子的时候还是很有用处的。至少不会用尽心血却换来毫无效果。

栽培自己这一点上,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国家对教育有各种计划,我们也可以有中年计划。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甚至比孩子先行一步成长。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张妹(3

【作者简介】


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12月出生于台湾,11岁赴美求学,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他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而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曾获世界冠军的国际象棋大师。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博士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他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

2005719日,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20099月李开复博士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阅读心得】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和见解是不一样的,在度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单纯的认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很单一,并且认为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做着教师这种职业,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在工作中消磨了自己的热情,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功。然而看了李老师的书,知道了人和人有着千差万别,只要做着自己喜欢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就是成功,不能以单一标准来评断自己。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天真的笑脸下一双双渴求只是的双眼,已经社会给予我们的期望,作为老师,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成功。

李开复说,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我也要在自己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章艳(1

【阅读书目】

《终身成长》


作者:[] 卡罗尔•德韦克

【书目简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阅读有感】

本书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建立和强化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有利于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进步成长,并取得因努力而收获的成功。

作者在书中有一句最简单的表述来定义: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从科学实证中得出的生理结构变化表明,人的大脑在一生中都可以发生转变,大脑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会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从生活中的各种案例中发现,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也可以通过指导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建立和强化成长型思维模式,首先就是从观念上认可人的能力是可以变化发展的。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

书中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做例子,认为这个故事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有天赋的人失误时,后进者才有机可乘。我们更应该把焦点放在努力的重要意义上,无论是否有卓越的天赋,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其作用甚至超过天赋。

书中用了较大篇幅阐述成长型思维模式对教育孩子的指导和启发。考试成绩和对成就的评估只会告诉你目前这个孩子处在什么位置,而不会告诉你将来他会达到什么高度。研究表明,对孩子的智力和才能进行表扬,会传达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信息,让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变得脆弱,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我们不需要频繁夸奖孩子,询问孩子努力的过程并且表现出关注,同样大有帮助。

那应该如何称赞孩子呢?作者介绍,要试着注意他们做事的方法,例如他们采用的策略、他们的努力和选择等。称赞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要注意将努力过程与结果相关联,强化孩子取得成就是因为付出了努力。另外,作为教师不应该降低给学生设立的标准,这不是促进孩子自尊提升的正确方法,而是既设立高标准,也要引导他们为达到这个标准而使用的路径和措施,并给予他们在努力过程中的反馈。关注孩子努力学习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享受学习过程本身,而不会过度在意结果并且以结果来评价自身。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章艳(2

【阅读书目】

《不跪着教书》


作者:吴非

【书目简介】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作者怀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从教育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应有的追求,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刺……“不跪着教书”是作者20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它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新颖深刻,文笔老练,促人深思,广受好评,展示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风范,被许多学校作为教师必读书。本书共收录吴非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100篇,笔者最欣赏书中的一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的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这本书中的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等,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犀利的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此书出版后,引起了教育界很多人士的关注。

【阅读有感】

从书里,我随时能看到,作者在抨击现实之时,常常顺手反思历史,反思那段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伤痛和教训。真的,我完全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我想,他是有资格去评判历史,直面现实的。回忆是为了不要忘记,过去会推动现在的前行,而现在又昭示着将来的方向。

在这里我想提一提其中的一文——《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篇文章尤令我感慨万千。吴老师说:“终身学习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不敢想,是因为不准说、不能说、不敢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开始,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只要专制主义存在一天,说真话就的需要勇气。”“……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立人吗?”“……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多么深刻!当我们总是说理解教师的艰难处境时,往往忽视了教师也是人,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殚精竭虑、吃尽苦头的时候,仅仅让人们看到自己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那么教师的思想呢?教师的人格呢?教师的尊严呢?教师的勇气呢?中国的教师在诉苦:考试不改,教学没法改;家长不支持,学校没法做;领导要检查,所以只好……教师为了家长而教书,为了高考而教书,为了饭碗而教书,为了职称而教书,为了领导检查而教书,为了奖金而教书,能有几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教书,为了学生生命而教书?!所以,才出现大面积生产高分低能儿,出现青少年普遍缺乏理想和尊严,出现大量有知识而无文化的高学历文盲的现象,就像吴非老师说的:“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许多不懂教育的人不断糟蹋我们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老师往往屈服于压力或利益而跪着教书。社会的浮躁和无知加剧了教育的浮躁,教育的浮躁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和浅薄,那么,请问基础教育的光明在何方?民族素质的提高的希望在哪里?

 

《当下的力量》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教学能手   章艳(3

【阅读书目】

《当下的力量》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书目简介】

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阅读有感】

思维是开悟的最大障碍。思维本来只是一个工具。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被思维所控制了,成为了思维的奴隶。无论何时,当你想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你能做到吗?我们有时候会想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当别人劝我们说那你不要去想啊,但是我们能控制吗?我们通常都是说我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去想。这就是我们内心不得宁静的根源。我们很多人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我们认同于所有我们思考的东西,甚至认为那些就是我们自己。大脑只是完成任务的工具,任务结束,大脑就应该休息。

那么如何才能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呢?

1.观察倾听自己的思维

倾听自己大脑中的声音,特别是那些重复的思维模式。在倾听的时候,不去做任何评判。当你在倾听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你在观察这种思维。这样一个新的意识层面就产生了,你会感觉到那个在思维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识。思维就会因为丧失了力量而很快消散。

2.专注当下

我们认同于思维的自我就是“小我”。对于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小我总是想把过去的事情复活,因为没有过去,你将会是谁?小我还会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以确保它能继续存活。即使小我在关切当下时,它关切地也不是眼前的当下,因为小我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当下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比如在洗手时,关注与洗手有关的所有感觉,或者观察自己的呼吸,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思维中创造空白。当我们的思维空白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内心深处深深的宁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