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政治教研组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四)
来源: 江苏省江都中学   发布日期: 2019-07-02  访问量:429

2018-2019年度市级骨干教师读书心得——政治教研组(四)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史明顺(1

 【阅读书目】

《曾国藩家书》


    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1126日-18723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书目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阅读有感】

很早就阅读过曾国藩家书,近来复习文化生活再次阅读,感触很深,颇有所得。

中国藏载有很丰富的有关家风建设的典籍,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近代傅雷的《傅雷家书》等,在民间百姓千家万户当中,那些文字上或口头上的《诫子书》、《训子令》、《谕子规》、《教子经》、《示儿贴》等家风家规更是数不胜数,以公开或秘密等不同方式在各个家庭、家族、宗族中世代流传,都体现了各自家庭良好的家风,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大多数家庭实际上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家风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弘扬了悠久的民族文化。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这些优秀的品质,一直都是家风传承的核心。重视家风培育,就是重视社会风气建设,就是为社风向好向善打下坚实基础。树立端正家风,有利于道德回归,有利于弘扬正气,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家教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对家庭、家风、家教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围绕家风及其建设问题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将家风一词再次推向高潮,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家风建设的大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问题,在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无不涵及家风建设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涵养优良的家风,率先垂范家风,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是我们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及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支强化剂。

新形势下推动家风建设对于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许多传统家庭美德早已融入血脉。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者,有利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非常精辟,说明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一方面,良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良好的家风中得到了延伸和传扬。

 

 

《左宗棠转》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史明顺(2

 【阅读书目】

《左宗棠转》


 作者简介:威廉姆莱斯利贝尔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生于1893年,卒于1952年,曾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亲眼见证了晚清中国所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熟于近代掌故。归国之后搜集相关中西文史料从事左宗棠的研究,《左宗棠传》即其成果。

【书目简介】

“晚清四大名臣”中被误解最多的一代儒将跌宕传奇气场横贯中西的晚清军政大佬,西方世界最完整的左宗棠传记他曾指责曾国藩,让其下不来台;他还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都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他更影射慈禧太后,与晚清第一女强人结下梁子……他是狂妄自大还是刚正不阿?一个臭脾气的师爷如何成了没落帝国最倚重的大佬?

    《左宗棠传》是威廉姆莱斯利贝尔斯(William Leslie Bales)经过多年研究而撰著的左宗棠传记。全书简述了左宗棠时代清朝政府所面临的危机,以时代大背景为铺垫,完整详细地叙述了左宗棠从少年读书、科举、自学到委身幕府、带兵平乱、成为军事统帅的个人成长经历,并客观、平实地叙述了左宗棠戎马一生中所参与的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借助传主全集、年谱、同时代人相关记录等中文文献和大量西方专题研究文献,客观平实地叙述历史,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对于左宗棠其人及晚清中国的主流观点和评价,更是一部有助于中国读者客观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众历史读物。

【阅读有感】

读历史,评人物。在我的历史观中,左宗棠何许人也?一是收复新疆,二是镇压太平天国,三是搞过洋务运动。近读 《左宗棠传》,让我对左宗棠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江河日下、国力衰微。清朝的统治即将分崩离析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先后出现了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等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物。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左宗棠就是洋务运动中的杰出代表。左宗棠办得工业最著名的就是福州船政局,对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对于巩固中国的海防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以为曾国藩的历史功绩,既不在于它的洋务运动,更不在于镇压太平天国,而在于它的收复新疆的伟绩。

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曾国藩就是中国统一、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决捍卫者。在民族危机严重、国家饱受欺凌的时代,仍能“锋颖凛凛向敌”(《清史稿•左宗棠传》)。正如有人在一首挽诗中所赞扬的:“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左宗棠收复新疆。在中国近代史上了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侵略上屡屡战败,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斗争的锐志,左宗棠收复新疆对于增强人民的自尊心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件事也表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虽然国家衰落,人民生活贫困,但是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一天都没有动摇过。左宗棠的这次战绩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至今,美国对华贸易战“易胜”“速胜”的企图已经破灭。然而,国内极少数人的“恐美”情绪依然没有完全消散。“恐美症”与“崇美症”,都根源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根源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心理。历史上,面对列强侵略,有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奋起反抗,但也有一些人当汉奸、做走狗留下万世骂名。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国一些人就是要借经贸摩擦遏制中国,甚至扬言把中国“打回第三世界”。在这个时候,恐惧、害怕是没有用的。近14亿中国人不可能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中国也不可能改变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发展道路。中国如果在霸权压力下一味退让,那就真要犯颠覆性的历史错误。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中美关系要搞好,但不能怕,怕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气概和志气”“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小平同志这番话,是总结历史和现实得出的结论。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关键时刻,更不能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情。我们要学曾国藩坚决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读书心得

江苏省江都中学  学科带头人  史明顺(3

【书目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新课标在文本结构、编写依据、课标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文本结构

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课程内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内涵、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地方和学习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以及附录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二)新课标的性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旧课标是“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新增内容)。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旧课标是“初中思想品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旧课标是“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三)新课标的理念

(1)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3)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四)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解读: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五)课程目标

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六)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旧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呈现,只阐述了课程模块的学分管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概念。而新课标将课程结构做了一个专题,并且从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整体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具体来看:

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而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并规定了选择性必修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是《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最大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很多知识放到了高中阶段。

【阅读有感】

一、解放思想,跟新观念

旧课标旧教材使用这么多年,思想观念一下子难以转变。学习使用新课标,旧必须打破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勇于大胆使用新课程理念。树立新课程理念首先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教学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教师只能是主导引导服务。

二、树立核心素养意识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这为我们政治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政治课教学要以树立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为我们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和职责。而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好利和短平快死记硬背搞突击的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使命,他对我们职责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从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修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去学习、去揣摩、去交流、去研讨、去聆听、去实践。让新课程理念真正走进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化作我们的行动。

四、争取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三维目标,而且我们也形成了三维目标的有效培养机制,如今我们强调核心素养究竟如何操作,我们没有现成的东西和模式,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2.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甚至我们还强调双主体。如今我更强调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怎样更多发挥学生的作用,怎样激发学生的潜能是我们要研究的。同时,怎样摆正教师的位置,怎样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我们去探索。

3.处理好旧教材和新教材的关系

旧教材熟悉顺手把握熟练,新教材的内容是什么体系怎样,怎样去把握我们都不熟,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有待我们去探索。

4.处理好活动性议题式探究性课堂和传统型常规性课堂的关系

过去我们也开设活动性议题式探究性课型,但是我们仅仅是把它们在公开课、竞赛活动、研究性活动时开设,平时常规时间我们做不到。今后我们要在日常教育教教学中广泛使用活动性议题式探究性课型,难度可想而知。